【活動花絮】正念應用於青少年邊緣性人格

2024-02-27

撰文者:台灣臨床正念學會 會員 姚怡君醫師

  臨床上我們會遇到這類型的青少年個案: 衝動﹑情緒十分強烈﹑人際關係混亂又不穩定,常以自我傷害及自殺行為作為情緒出口及獲得他人注意,因為反覆自殘和意外進出醫院急診室。臨床介入後看到個案對於藥物治療效果可能有限,但卻又常常缺席心理治療會談 ,這樣的困境,讓個案自己﹑家人﹑學校和治療者處在巨大的無力感中!面對這類困難族群治療上的挑戰,台灣臨床正念學會特別邀請兼具豐富臨床實務及紮實理論實力的唐子俊醫師,分享邊緣人格青少年的動力機制及腦科學觀點,提供整合性的治療觀點與模式!

  唐子俊醫師從邊緣人格的四大主要向度:人際﹑衝動﹑情緒失調及自我形象不穩定來探討正念如何應用於這些向度的改善。持續的正念練習能讓大腦三大網絡:警覺網絡(SN)﹑預設模式網絡(DMN)及中央執行網絡(CN)維持良好的切換功能,讓腦區能夠各司其職,讓前扣帶迴(ACC)能夠發揮煞車的功能,讓前額葉能理性處理資訊及情緒,而非持續被杏仁核挾持。但是對於情緒過於強烈以及自殺危險性高的個案,密集TMS腦刺激治療合併心理治療會是急性治療的選擇!

  邊緣人格的腦影像學研究顯示其腦區功能異常和其對於被拒絕和拋棄的高預期和無法調節和壓抑有關連性,而這些大腦功能失調進一步讓理性調節功能不足,個案會持續處在交感神經高度活化的危機狀態下。邊緣人格疾患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除了自殺成功比例高之外,高度情緒活化的發炎反應和相關的新陳代謝疾病也會影響到個案的身體健康。

  唐子俊醫師最後以生物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的整體觀來總結,整合性﹑個人化的長期治療對邊緣人格個案是必須的,這包括了藥物治療﹑TMS﹑心理治療(辯證行為治療(DBT)﹑心智化為本治療模式(MBT)﹑移情焦點治療(TFP))及個案管理(G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