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研討會-正念:強迫與衝動行為的解藥?

2025-03-05

正念臨床實務講座:2025/02/23 正念:強迫與衝動行為的解藥?

撰文者:台灣臨床正念學會 理事 陳冠儒心理師

在當代心理治療領域,正念(Mindfulness)已被廣泛應用於不同的臨床問題,從焦慮、憂鬱到慢性疼痛,幾乎無所不包。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正念是「萬靈丹」?在本次講座中,理事長洪敬倫醫師以「正念:強迫與衝動行為的解藥?」為題,帶領聽眾重新審視正念對於強迫性與衝動性行為的影響,並探討其可能的定位與限制。

■ 強迫與衝動:兩極還是同源?

洪醫師首先分析了強迫性與衝動性行為的心理機制。強迫行為(Compulsions)與強迫症(OC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常見於對不確定性的不適感,以及對焦慮的極端控制,而衝動行為(Impulsivity)則是一種無法延遲滿足的行為模式,經常出現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物質使用障礙(SUD)、行為成癮(如賭博成癮、購物成癮)以及邊緣性人格障礙(BPD)等診斷中。表面上看,這兩者似乎位於光譜的兩端——一個過度控制,一個缺乏控制,但實際上,它們可能擁有共同的神經機制,特別是在大腦前額葉的認知控制、基底核的習慣迴路與伏隔核的獎勵系統的互動上。

此外,成癮行為與衝動行為往往交織,並存在於多種臨床疾病當中,例如物質使用障礙患者可能同時表現出強迫性的渴求與衝動性的行為控制困難,而強迫症患者在某些情境下可能發展出與成癮相似的行為模式,例如重複檢查或過度洗手帶來短暫的焦慮減緩效果,進一步強化行為的發生。

■ 治療困境:強迫、衝動與成癮的交織

由於強迫行為、衝動行為與成癮行為在神經機制與行為模式上的重疊,使得治療面臨多重挑戰,主要包括:

  • 個案求助意願低落:許多患者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需要改變,或是在初期難以察覺問題的嚴重性。例如,強迫症患者可能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必要的」,成癮患者則可能無法接受自己已經失去控制,這使得治療的起點變得困難。
  • 專業人員精熟度有限:強迫症、衝動控制障礙與成癮行為的治療需要高度專業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動機式訪談(MI)及正念介入,但許多臨床人員對於如何有效整合這些技術仍在探索階段,導致治療效果參差不齊。此外,臨床人員對於這些患者的心理歷程、行為動機與反覆發生的機制仍有許多未解之處。許多強迫症患者可能在童年時期就開始發展特定的儀式性行為,而成癮行為則可能與個體的壓力因應方式、社會環境及情緒調節能力密切相關。若專業人員無法深入理解個案的行為歷程,治療介入可能流於表面,甚至導致個案產生抗拒或挫敗感。
  • 少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目前針對強迫行為與衝動行為的藥物選擇有限。對於強迫症,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是主要的一線藥物,但其效果因人而異,且往往需要較高劑量與較長時間才能產生明顯作用。此外,一些情緒穩定劑或抗精神病藥物有時會作為輔助治療,以幫助調控情緒或減少衝動行為,但它們對於核心行為模式的改變效果仍然有限。相較之下,衝動控制障礙與成癮行為的藥物治療更加困難,目前主要針對共病的焦慮、憂鬱或其他情緒症狀進行藥物調整,而非直接針對衝動行為本身。
  • 心理治療效果可能不佳:由於這些行為涉及深層的習慣迴路與大腦可塑性,許多個案在接受治療時可能出現進展緩慢、易復發的情況,特別是當正念練習未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時,個案可能會因「無法控制自己」而產生更多自責與無助感。

■ 正念的角色:改變與經驗的關係

當討論到正念如何影響強迫/衝動行為時,洪醫師強調了一個關鍵觀點——正念的目的並非「消除」強迫、衝動或成癮行為,而是透過覺察創造一個平靜、溫暖的空間,改變我們與這些行為的關係。

在下半堂的環節裡,學會理事陳冠儒心理師分享了一段與強迫症個案的治療經驗。在運用正念練習的過程,個案有可能過度用力想「以正念壓制強迫念頭」時,反而形成了一個新的強迫意念-行為之循環,在此,心理師分享了邀請個案以更加開放、溫柔的態度觀察自己的經驗,而非與之對抗。在這樣的對話中,進一步強調了慈悲(compassion)的態度—在面對無法立即改變的行為或情緒時,能否以較少的批判、多一些理解與關懷,陪伴自己經歷這些時刻。

此外,心理師也提到,許多強迫/衝動行為發生的原因,常常是難以言說的。我們自幼年時期,還沒有發展出細緻的語言時,就已經在用各式各樣的動作,以測試、確立我們能從環境當中獲得什麼回饋,進而確立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因此,在治療當中,治療師需要嘗試「穿上個案的鞋子」,嘗試想像/體會個案在生活事件的敘述背後,所展現出的感覺基調(feeling tone),並協助個案深入觀察強迫/衝動行為在生活當中具有什麼樣的脈絡和經驗。這也是正念應用於心理治療時,非常重要的切入角度。

正念不是萬靈丹,而是視角的轉換

在課堂的尾聲,洪醫師與陳心理師都提到:雖然正念在許多研究中顯示出顯著的療效,但它並非單獨運作的解方,而是心理治療工具箱中的一部分。若是將正念視為「解藥」可能會導致錯誤期待,甚至強化了個案的自責感(例如「我已經正念了,為什麼還是有這些念頭?」)。相反地,我們可以將正念視為一種「視角的轉換」,幫助我們用更開放、溫和的態度面對內在經驗。

同時,正念給我們最重要的提醒,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會」。一般對於將正念帶入心理治療的印象,往往會流於症狀的控制或消除,而忽視了對案主所處環境、人際關係、身體狀況、內在互動模式…等要素的綜合探討與理解。

本場講座啟發了與會聽眾的深思:在面對強迫、衝動行為時,我們是否太過急於尋求控制,而忽略了深入探索自身經驗,進而與之和平共處的可能性呢?或許,正念的真正價值,正是在於讓我們深刻地走入經驗當中,陪伴自己的身心,並學習與之對話和相處!

錯過線上研討會了嗎?

加入學會之友,即可觀看課程影片,享有以下專屬權益:

學會之友權益 :

  1. 正念臨床實務線上研討會/座談會免費入場券
  2. TCSMBA 年會報名 8 折優惠
  3. TCSMBA 團體課程報名 8 折優惠
  4. 存取電子資料庫

費用 : 3,000 元 ( 從訂閱日起計365日 )